1. <bdo id="j23vi"></bdo>
          <track id="j23vi"></track>

          國家撥8.5億元, 用于“固廢資源化”的33項重點項目二

          來源:  更新時間:2018-08-13 09:11:12  瀏覽次數:

          4. 有機固廢高效轉化利用及安全處置(共性關鍵技術類)

            4.1 城鎮高含固有機固廢高效制備生物燃氣技術與裝備

            研究內容:研究城鎮高含固有機固廢高效制備生物燃氣過程有機物微生物強化降解與多介質傳質機理、固相殘余物生化和熱化學耦合轉化規律,研發高含固生物有機質反應器內生物強化技術、智能化分析和調控技術,研究固相反應殘余物系統內自消納資源化技術,研發耐容雜、抗干擾、連續式高固體厭氧消化反應器和監控系統,集成成套技術與裝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1~2套經濟合理的高含固有機固廢高效制備生物燃氣成套技術及裝備,厭氧消化反應器內物料含固率不低于25%,有機物轉化率不低于50%,液相殘余率低于40%,非惰性終端固相殘余物量低于10%,最大容雜率達到10%;建成1~2項成套技術示范工程,厭氧反應器單體規模不低于100噸/天,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4.2 城鎮易腐有機固廢生物轉化與二次污染控制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城鎮易腐有機固廢生物轉化與二次污染控制過程中微生物群落與物質結構變化規律,研發易腐垃圾多組份協同降解轉化技術及裝備,研究反應過程揮發性污染物及新興污染物系統識別與深度控制技術,構建不同生物轉化模式全過程環境風險評價體系,集成成套技術與裝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2套及以上不同技術路線的城鎮易腐有機固廢生物轉化成套技術與裝備,易腐垃圾中有機物轉化率大于70%,過程中滲瀝液實現自消納,揮發性污染物排放指標優于項目執行期結束時國家執行的相關環保標準,識別2~3種優先控制新興污染物并形成相應的關鍵控制技術;建成2項不同技術路線的成套技術示范工程,處理規模達到10萬噸/年以上,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4.3 釀酒廢棄物熱化學能源化與資源化耦合利用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釀酒廢棄物能源化與資源化屬性及分質預處理技術,研究釀酒廢棄物熱化學能源化轉化與材料化利用耦合技術,研發轉化過程中可利用燃氣用于釀酒工藝過程的高效耦合技術,研究轉化利用過程制備土壤改良材料與釀酒工藝過程銜接技術,研制整裝成套智能化裝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1~2套釀酒廢棄物能源化與資源化耦合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利用率大于90%,可利用燃氣能源循環利用率大于95%,土壤改良材料實現100%安全利用;建成10萬噸/年釀酒廢棄物能源化與資源化耦合利用示范工程及20萬畝土壤改良材料土地利用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4.4 城鎮及工業有機固廢高效熱解技術及大型化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城鎮及工業有機固廢熱解裝備大型化需求,研究有機固廢熱解過程有害物質遷移轉化規律及脫焦除硫控氮新技術,研究重金屬、二噁英、生物毒性等危害特性熱阻斷技術,研究高溫熱解氣深度凈化與高效利用技術,研究熱解殘渣安全高值化利用技術,研制新型結構大型化熱解裝備,開展成套技術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針對不同城鎮及工業有機固廢,形成2套經濟合理的高效熱解成套技術及裝備,減容率大于90%(濕基),熱解殘渣實現生物炭利用,特征污染物達到歐盟現行垃圾焚燒污染物排放標準(DIRECTIVE 2010)水平;針對不同集成技術,建成2項示范工程,規模達到300噸/天,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產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4.5 有機固廢高效清潔穩定焚燒關鍵技術與裝備

            研究內容:開發多種有機固廢協同穩定焚燒技術及裝備;研究焚燒過程參數測量和數據耦合診斷技術,開發過程智能自動優化控制系統;研究焚燒煙氣腐蝕介質鈍化和高參數余熱利用技術;研制煙氣二噁英、重金屬等多種污染物協同凈化、超低排放技術及設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針對不同爐型,形成2套有機固廢高效清潔穩定焚燒成套技術與裝備,焚燒煙氣余熱利用主蒸汽溫度高于430 ℃,煙氣二噁英濃度低于0.05 ng TEQ /Nm3,汞、鉛、鎘、CO等污染物指標達到歐盟現行垃圾焚燒污染物排放標準(DIRECTIVE 2010)水平;針對不同爐型,建成2項400噸/天規模以上的示范工程,其中污泥、沼渣、滲瀝液的協同處置率不低于5%,正常投用率超過90%,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4.6 存余垃圾無害化處置與二次污染防治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識別存余垃圾污染與資源屬性,研究污染物與可回收物交互作用及耦合機制;研究存余垃圾穩定化預處理、可回收物清潔回收和陳腐有機物利用技術;研究資源化利用過程中惡臭和病源微生物污染控制技術;研發高濃度滲濾液碳氮協同削減及濃縮液全量化處理技術;構建存余垃圾原位削減、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體系,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存余垃圾分選率大于90%,可回收物回收率大于95%;無機惰性廢物和陳腐有機物利用率大于95%;滲濾液(含濃縮液)實現全量化處理,鹽分去除率大于95%,腐殖質濃度大于30%;出水水質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業用水水質標準》(GB/T 19923~2005)相關指標要求,實現零排放;建成示范工程不少于3項,單體工程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規模不小于10萬噸/年,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5. 無機固廢清潔增值利用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5.1 大宗低階固廢規?;苽涓咧档V物材料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礦業、冶金、化工、陶瓷典型行業大宗低階固廢規?;鲋道闷惹行枨?,研究固廢低階組份物相高溫重構技術,研究固廢雜質組份快速安全分離技術與大型化裝備,研究固廢有害組份微觀結構調控屏蔽及穩定固化技術,研究固廢顆粒表面改性和界面協同設計技術,研究固廢全體量原位復合增強高性能化技術,開展系列工程示范,開發再生高值礦物材料中高端應用。

            考核指標:形成3~5套針對不同行業的經濟合理的大宗低階固廢制備礦物材料成套技術與裝備,再生產品類型涵蓋4~6種大宗礦物材料,固廢利用率均大于90%,再生礦物材料固廢含量比大于60%,產品性能達到行業中高端標準:功能型蜂窩陶瓷體積密度大于2.58 g/cm3,孔密度30~50cpsi;環保治理材料氧化鈣含量大于70%;耐高溫材料體積密度大于2.36 g/cm3,高溫在線修補抗折強度(1400℃×0.5h)大于1.60MPa;耐沖蝕磨損材料1400℃沖蝕磨損體積沖蝕率小于0.70 mm3/g。建成3~5項萬噸級/年規模的示范工程,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修訂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每份申報書應包括礦業、冶金、化工、陶瓷行業的典型大宗低階固廢利用研發內容。

            5.2 復雜銅基多金屬固廢協同冶煉技術與成套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復雜銅基多金屬固廢,研究協同冶煉過程多金屬遷移分配和逸出規律,研究協同清潔冶煉技術,研制冶煉過程核心部件與裝備,研究金屬銅定向分離與純化技術,研究稀貴金屬定向富集與深度分離技術,開發協同熔煉過程智能優化控制系統,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2~3套復雜銅基多金屬固廢協同冶煉與優化控制成套技術及裝備,單臺裝備處理能力達到10萬噸/年,氧氣噴嘴壽命大于6個月,銅綜合回收率大于98%,稀貴金屬回收率大于95%;針對不同含銅廢料,建立2項10萬噸級/年規模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廢水廢氣排放指標優于項目執行期結束時國家執行的相關環保標準;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由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5.3 難熔金屬廢料高效回收與清潔提取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航天航空、國防軍工、大型工程等領域,研究難熔金屬多元復雜廢料快速識別與分類方法,研究功能復合涂層高效剝離技術,研究高純難熔金屬器件原位快速修復技術,研制難熔合金深度除雜與冶煉提純裝備,研究噴涂及增材制造廢料選擇性分離與高效提取技術,構建難熔金屬復雜廢料高效回收與清潔提取技術體系,開展工程示范。

            技術指標:難熔金屬分類檢測識別率大于95%,涂層高附加值成分回收率大于90%,難熔金屬高值殘料修復回收率大于95%,鉭、鈮回收率大于98%,鎢、鉬回收率大于98%,回收核級鋯的有效利用率大于80%;分別建成鎢鉬、鉭鈮、鋯廢料規?;厥绽檬痉毒€各1條,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由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5.4 鋰電/光伏新興無機固廢全組份循環利用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新能源材料生產過程,研發鋰電陶瓷固廢能源金屬溫和浸出與短流程回用技術及裝備,研究多金屬尾渣整體利用制備中高端建材技術,研究光伏生產過程硅基固廢深度解離與原位回用技術及裝備,研究硅渣尾料結構調控整體化利用技術,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2~4套經濟合理的鋰電、光伏生產過程典型固廢循環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鋰電生產過程陶瓷固廢利用率大于95%,能源金屬浸出率大于90%;光伏生產過程硅基固廢綜合利用率大于95%,再生硅和高純硅產品純度分別達到3N和6N;尾渣實現100%整體利用,產品性能達到行業中高端標準,其中隔熱多孔材料筒壓強度大于1.5MPa、堆積密度小于500kg/m3,高強微晶材料抗壓強度大于600MPa、莫氏硬度大于5級;建成相應萬噸級/年示范工程2項及千噸級/年尾渣利用生產線2條,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發內容的相關技術專利及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5.5 有色行業典型危廢資源化利用及安全處置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鋁冶煉、黃金冶煉、鋅冶煉典型高毒危廢,研究典型危廢毒害組份賦存規律與安全利用屬性,研究氰/氟/硫/堿等毒害組份安全解離與穩定處置技術,研發有價組份協同提取與高值利用技術及裝備,研究尾渣無害化處置及資源化利用技術,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針對不同種類典型危廢,形成4~6套經濟合理的無害化利用與安全處置一體化成套技術。針對鋁冶煉行業,赤泥中游離堿含量低于1%,鋁回收率大于75%,鐵回收率大于85%,鈦回收率大于20%,全部赤泥利用率達100%;電解鋁危廢氟、氰毒害組份無害化處置率達100%,實現鋁、硅等有價組份產品化高值利用,氟化鹽和碳的綜合回收利用;建成2~4項針對不同種類危廢的萬噸級/年示范工程,實現穩定運行。針對黃金及鋅冶煉行業,氰化渣氰根脫除率達到99%,無害化率達100%,金等有價金屬回收率大于85%;鋅冶煉含硫危廢硫脫除率達到90%,單質硫回收率大于90%;建成2~4項針對不同種類危廢的萬噸級/年工程示范,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本指南方向擬部署項目2項,針對鋁冶煉、黃金及鋅冶煉擬分別部署1項,每份申報書只能選擇鋁冶煉或黃金及鋅冶煉中的1項進行申報。

            5.6 典型工業污泥毒害組份安全轉化與固化技術及裝備

            研究內容:針對制藥、造紙、制革行業典型工業污泥及典型化工精餾釜殘,研究抗生素類、可吸附有機鹵化物、重金屬等特征污染物安全轉化調控機理,研發有機毒害組份熱化學高效安全轉化及材料化、能源化利用技術,研究無機毒害組份熱化學安全固化與制備建筑材料技術,研制適合不同行業典型污泥及殘渣資源化安全利用的成套智能化裝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針對典型有害工業污泥及精餾釜殘,形成3~5套經濟合理的資源化、能源化安全利用成套技術與裝備;實現抗生素、可吸附有機鹵化物等典型有機污染物100%安全轉化,鉻類等典型無機污染物100%晶格固化與材料化;形成3~5種功能材料與建筑材料,符合國家及行業相關質量標準;針對不同行業建成3~5項3000噸/年以上的規?;痉豆こ?,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發內容的國際、國內標準和專利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申報書應同時包含制藥、造紙、制革、化工4個行業研究和示范內容。

            6. 廢舊復合材料精細回收與精深利用(共性關鍵技術類)

            6.1 退役動力電池異構兼容利用與智能拆解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大規模退役趨勢,研究退役電池無損診斷、余能檢測方法及分級裝備;研制高離散退役電池異構兼容并網裝備;研發基于機器人的退役方形動力電池多維識選與智能轉載輸送技術;研制智能拆解與物料智能歸集成套裝備;開展工程示范,研究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鏈生態耦合模式。

            考核指標:形成具備5種及以上類型電池兼容能力的分級裝備,單機分級能力大于120個/小時;形成同時接入5種及以上異構電池類型的并網儲能裝備,額定效率大于95%;形成兼容20種及以上退役方形動力電池智能拆解生產線成套裝備,電池單體拆解效率大于360個/小時、動態識選準確率大于95%、解離物料歸集準確率大于95%;建成退役動力電池MW級異構兼容規模儲能示范工程、智能拆解能力大于1萬噸/年示范工程各1項,均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退役動力電池逆向供應鏈商業化運行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由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6.2 廢舊移動終端整機無損拆解與安全再利用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廢舊移動終端,研究整機及元器件圖像識別、無損檢測與評估分類方法,研制廢舊移動終端存儲介質信息安全擦除裝備,研制整機無損拆解與元器件自動化精細分選技術及裝備,研制液晶屏精密拆解與可重復利用性能自動檢測技術及裝備,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建成廢舊移動終端產品分類數據庫,覆蓋產品型號大于2萬種;形成1套及以上廢舊移動終端整機無損拆解與安全再利用集成技術及系列核心裝備;其中,信息擦除裝備清除率達100%、清除速率大于30M/秒,整機無損拆解裝備破損良率大于90%,關鍵元器件自動識別分選裝備精準率大于96%,液晶屏精密拆解裝備生產良率大于90%;建成2項示范工程,手機和平板電腦拆解總量達到2000萬臺/年,二次液晶屏再利用總量達到500萬片/年,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由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6.3 廢舊重型裝備損傷檢測與再制造形性調控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海洋裝備、冶金裝備、掘進裝備等重點行業廢舊重型裝備,研究關鍵部件損傷演變規律、性能衰變機理與冗余可靠性評估技術,研發再制造用復合涂層材料,研究關鍵部件綠色表面處理與形性調控技術,研制智能再制造成套技術及裝備,構建再制造裝備綠色化質量保證體系,開展系列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形成3~4套廢舊重型裝備損傷檢測與再制造形性調控成套技術及裝備;智能檢測系統檢測精度偏離值小于5%;表面清潔裝備處理能力大于30m2/h、清洗率大于98%;包覆型金屬基復合涂層材料松裝密度大于2.0g/cm3;噴涂結合強度大于50MPa;熔覆層耐中性鹽霧腐蝕性能大于2000小時;復合鍍層結合強度大于500MPa,與新品相比,耐磨性提高3倍以上;實現典型裝備部件綜合再制造率達95%以上;建成3~4項不同行業再制造成套技術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規范(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6.4 廢線路板多組份協同利用與定向分離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廢線路板整體化利用過程有機樹脂轉化分離技術原理與稀貴金屬定向分離機理;研究廢樹脂粉末協同干膜廢料復合材料化技術;研究廢線路板協同廢雜金屬清潔冶煉技術;研究廢線路板低溫裂解協同自熱回用技術;研究油氣定向捕集與高效分離技術;研究稀貴金屬循環富集與定向分離技術;開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建成3套不同技術路線的廢線路板多組份協同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復合材料制品有機廢料利用比例大于50%,通過國家環保產品認證;有機物熱解率大于98%,裂解油捕集率大于98%,溴化物脫除率大于99%,煙氣二噁英排放濃度小于0.1ngTEQ/Nm3;銅回收率大于98%,稀貴金屬回收率大于95%;建成3項不同技術路線的萬噸級/年規模示范工程,實現經濟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究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有關說明:要求由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

            6.5 廢乘用車輪胎高效裂解與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廢乘用車輪胎,研究裂解過程有害元素遷移轉化和控制規律;研制連續高效裂解技術與裝備;研究裂解產品品質調控技術;研究裂解固相副產物改性制備復合材料技術;研制大型化成套裝備,開展工程示范;研究技術推廣應用商業模式及配套政策。

            考核指標:形成2~3套不同技術路線、經濟合理的高效裂解與副產物綜合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廢乘用車輪胎綜合利用率大于95%,連續高效裂解裝備綜合能耗小于350千瓦時/噸,高品質產品有效收率大于75%,單臺處理能力大于30噸/天,生產過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噁英類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優于國家最新排放限值,其中關鍵排放指標:二噁英/呋喃類<0.1ngTEQ/Nm3、NOx<200mg/Nm3、SO2<55mg/Nm3、顆粒物<150mg/Nm3;摻用裂解產物的成品輪胎性能滿足國家標準GB 9743~2007要求;建成2項不同技術路線的萬噸級/年規模示范工程,實現穩定運行;形成覆蓋研發內容的技術專利與標準體系(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編制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商業化推廣創新模式。

            7. 固廢全過程精準管理與決策支撐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7.1 產品全生命周期識別溯源體系及績效評價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典型產品全生命周期識別、追溯、評估技術需求,研究廢舊產品回收利用社會行為,分析全生命周期減量化技術發展趨勢;針對包裝物、電器電子產品、汽車及典型部件、鉛蓄電池等典型產品,集成研發快速識別、材質檢測和傳感技術及車載計量與監控一體化技術;建立多品種全生命周期信息大數據平臺,構建生產者履責績效評價體系,開展區域集成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形成3~4 項經濟合理的典型產品全生命周期快速識別技術,目標產品包括電器電子、汽車、鉛酸蓄電池和包裝物等4類產品;建成能支撐發布國家生產者責任延伸信用評價報告的信息數據庫及評價標準3項以上;在1~2個國家試點地區(國辦發〔2016〕99號)開展單品種示范應用;選擇1個城市開展上述4類產品集成示范應用;編制相關標準及規范3項以上,建立技術應用推廣的商業模式。

            有關說明:本項目申報內容須與國家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部門推動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任務部署和試點工作緊密結合;試點地區和集成示范城市所在地政府應出具書面支持文件并承諾協調落實相關支持政策。

            7.2 危險廢物環境風險評估與分類管控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危險廢物環境風險管控需求,研究危險廢物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和分級分類管理技術,開發危險廢物全過程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平臺;集成研發危險廢物全過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技術;開展典型區域應用示范,研究配套技術政策。

            考核指標:建立滿足業務化運行需要的風險評估技術平臺,適用于不少于5類重金屬危險廢物、3類高危害有機污染物危險廢物;形成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管理體系;實現典型危險廢物全過程100%智能化可追溯;完成2個典型化工園區危險廢物全過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技術應用示范,1個典型區域重點危險廢物全過程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應用示范;形成5個行業10類典型危險廢物污染控制技術規范。

            有關說明:本項目申報內容須與國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推動落實《“十三五”危險廢物環境管理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任務部署緊密結合;原則上不要求提供其它經費配套。

          上一篇:國家撥8.5億元, 用于“固廢資源化”的33項重點項目
          下一篇:國家撥8.5億元, 用于“固廢資源化”的33項重點項目三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V电影网|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孩交| 精品2022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 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视频| AV漫画| 与子乱亲生子视频中文| 少妇做爰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85麻豆|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AA片试看| 欧美性大战XXXXX久久久|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